歡迎瀏覽CCLE教育后勤展覽會官方網站
CCLE第九屆中國教育后勤展覽會 倒計時:0 天
作為“土十條”的落地之年,2017年以來,從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等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都在加速推進防治土壤污染的相關工作。分析人士認為,伴隨土壤修復行業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土壤治理需求有望加速釋放,土壤修復市場在“十三五”將迎來發展高峰期。
自19世紀中期發起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歐美等發達國家污染事件頻發。我國的土壤問題在20世紀79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后開始凸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與之相伴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快速發展的同時,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應運而生,而土壤污染問題尤為突出。
隨著鋼鐵、化工、石油、煤炭、焦化、等行業產業結構調整、產能淘汰的推進,一批高污染、高排放的環保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的產能被取締,如何進行污染用地的修復成為隨之要考慮的最為現實和迫切的難題。土壤污染因其自身具有的隱蔽性、滯后性、累積性及難治理和修復周期長等特點,其修復問題也成為環境科學研究日益活躍的領域。開展工業拆遷污染地塊調查、風險評估和修復成為國家環保的重點和難點。
一、“年輕氣盛”的土壤修復市場現狀
說它年輕,是因為我國對土壤污染治理問題關注起步晚,相關政策發布相對滯后,我國土壤修復政策體系尚不健全,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目前在生命周期中所處的位置仍是產業成長的起步階段,人員、技術和裝備仍處在初期階段,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發或應用還處在試驗階段。而說它氣盛,是因為它需求巨大,發展迅猛,各路企業紛至沓來、搶占市場。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土壤修復行業的現狀。
(一)土壤污染現狀
據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2014年4月17日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達到16.1%,耕地點位超標率高達19.4%。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東北老工業基地、長三角、珠三角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中南、西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工礦業、農業生產等人類活動和自然背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污染場地亟待修復治理。
(二)土壤污染國家層面政策現狀
相比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的治理政策支持,我國對土壤污染治理問題關注起步晚,相關政策發布相對滯后,我國土壤修復政策體系尚不健全。不過近年來,國家日益重視對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對土壤污染防治也加大了扶持力度。
2016年5月,國務院印發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行動綱領——《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全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
2017年我國土壤污染防治開啟落地之旅,從2017年初以來,國土部、住建部、環保部等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加速推進防治土壤污染的相關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7年11月環保部例行發布會上,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負責人尤艷馨表示,中央財政安排的環保專項資金中,土壤污染防治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65億元,至此,十三五以來我國累計安排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達到150億元。
2018年1月,我國國家層面制定的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的單行法——《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二次審議稿公開征求意見,即將在日后出臺。
(三)土壤修復行業市場規模現狀
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目前在生命周期中所處的位置仍是起步成長階段。 當前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的產值尚不及環保產業總產值的 1%-2%,而這一指標在發達國家的土壤修復產業中已經達到 30%以上。在市場和國家政策的共同推動下,土壤修復市場的規模逐年擴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受“土十條”等政策影響,土壤修復的產業規模正在逐年增加。2015年產業規模只有30億元,2016年增長至90億元,預計2017年土壤修復產業規模有望達到240億元,千億市場前景可期。以最早關注土壤污染問題的環保公司之一的永清環保為例,其2015年土壤修復業務營收1.34 億,同比劇增166.81%,毛利率達到30.30%,成為公司業績提升的關鍵。隨著我國各種污染日益嚴重,土壤修復產業逐漸興起,土壤修復產業鏈也正逐步完善。
我國城市土地污染主要來源于石油行業,煤炭行業,鋼鐵行業,化工行業,還有制藥、造紙、醫藥、紡織等輕工業行業,這些主要來源也構成了我國土壤修復的主要市場。
隨著礦產資源的不斷被挖掘,與上述工業相關聯的礦區土壤污染愈發嚴重。據調查統計,目前全國污染場地數量在100萬至200萬塊,國內土壤修復市場總容量約為204729.2億元。
(四)我國土壤修復技術現狀
土壤污染的修復方法較多,按照修復手段起主導作用的處理技術所采用的方法,可將現有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可分為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三大類。隨著國內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污染土壤的修復具有巨大市場需求和良好的市場前景,但我國在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發和轉化、工程化實踐的運用、修復和監測設備的研發運用上起步較晚,技術儲備欠缺,處于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初期,加之在污染土壤處理方面國內的法律和監管體系尚不完善,因而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發、法律法規和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需要進一步加快。
國內絕大多數企業的土壤修復技術大多處在工程研發階段,進入工程化試點和規模產業化的相對較少,因此在項目工程施工管理方面可供參考的實際案例不多,大部分企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究其原因,一是當前我國國內場地土壤修復的工作還未普遍展開,在基礎研究數據和實際工程數據相對缺乏的條件下,對不同修復技術進行詳細地和可靠地評價相對困難;二是我國許多污染土壤場地的形成原因和污染特征非常復雜,土壤污染量大面積廣,地質水文條件和土壤的性質不同于國外,使得國外開發的一些針對性強、修復成本高的修復技術難以適應我國國情,不能在我國進行規模化推廣。所以,通過“產-學-研-用冶相結合的研發過程,研發出適合我國本土國情的土壤修復技術是土壤修復產業的必由之路。
二、萬億空間待啟 各路資本如何搶灘市場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未來幾年,我國土壤修復產業將呈指數級增長,到2023年,我國土壤修復產業規模將超過15000億元。
受益于土壤修復的巨大空間與政策紅利,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土壤修復行業。據專家介紹,由于目前土壤修復公司成立暫不需要相關資質,所以企業來源復雜,大部分來自于房地產業、設備制造業、水處理及固廢行業、環保咨詢業以及儀器行業等,還有好多與國外企業組團形成。像中國中車、中交建等央企也紛紛跨界進入土壤修復領域。此外,國內土壤修復項目在招標過程中,具體項目根據運作模式、內容及難度的不同,對企業資質及資金規模均有不同要求。據統計,截至2017年5月擁有土壤相關業務的企業達到2600多家,是環保行業最受矚目的領域之一。
對于央企跨界進入土壤修復市場,永清環保土壤修復事業部負責人表示,大量資本的涌入在加劇土壤修復領域競爭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專業化、精準化的環保企業被擋在“門外”,無法參與環境治理項目。但是,跨界土壤修復也并非易事,大企業有優勢,中小企業同樣可憑借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中保持優勢。而上海環鉆環保認為跨界央企有雄厚資金實力、規模優勢、政府資源等優勢。大型央企加入環保領域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挑戰與機遇并存,一方面,如果中小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就難逃退場命運;另一方面,央企的進入也會為專業環保公司帶來機會。中小企業應當把握機會,看清國家政策、市場格局,抓住人才資源,尋求技術創新,保持核心競爭力。
土壤修復市場已經迎來窗口期,但需要認清我國土壤修復行業剛剛起步不久的現實,仍舊需要國家政策的繼續扶持加碼,需要建立有治理技術完備、資金雄厚的綜合能力強的土壤修復龍頭企業推進,還需要若干綜合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一批有活力的中小企業來整體推動。中科鼎實常務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楊勇表示,環保行業競爭激烈,對于環境綜合治理服務商來說,企業只有不斷提升技術研發實力,才有能力實現科技環保。
土壤修復市場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但我們也必須清晰地認識到,從政策、法規、技術和商業模式等各方面,我國土壤修復行業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比如我國土壤污染防治資金投入缺口巨大,國家用于污染土壤修復的財政資金,遠無法滿足污染土壤修復需求;產業發展并不成熟,整個產業市場目前基本上處于信息封閉化和競爭無序化的狀態,產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紛至沓來的各路資本在面對“年輕氣盛”的土壤修復市場時,需要以技術為內核,推動自身和產業不斷發展,促進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由技術引導型轉向資本運作型,使我國土壤修復行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